欢迎访问 12348上海法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普法学法

【1995年第2期】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上诉案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发布于:1994-06-16 分类:裁判案例
上诉人(原审原告):李某0。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朱某1。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李某2。 原审第三人:王某3。 上诉人李某0因与被上诉人朱某1、李某2悬赏广告酬金纠纷一案,不服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1993)和民初字第440号民事判决,向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第一审法院认定:被告朱某1与被告李某2是朋友关系。李某2委托朱某1代办汽车提货手续。1993年3月30日中午,朱某1在天津市和平区电影院看电影,散场时,将装有洛阳市机电公司面值80余万元人民币的汽车提货单及附加费本等物品的一公文包遗忘在座位上。位于后几排看电影的原告李某0发现后,将公文包捡起,与同去看电影的第三人王某3(原系李某0同学)在现场等候良久,未见失主来寻,便将公文包带走,并委托王某3予以保管。同年4月4日、5日和7日,朱某1先后在天津市《今晚报》和《天津日报》上刊登寻包启事,表示要“重谢”和“必有重谢”拾得人。4月12日,李某2得知失包情况后,在《今晚报》刊登内容相同的寻包启示,声明“一周内有知情送还者酬谢15000元”。当晚,李某0得知以李某2名义刊登的寻包启事,即告诉王某3并委托其与李某2联系。次日,双方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交接钱物。由于在给付酬金问题上,双方发生争执,李某0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朱某1、李某2依其许诺支付报酬15000元”。朱某1、李某2辩称:寻包启示许诺给付酬金不是其真实意思,且公文包内有李某2单位及本人的联系线索,李某0不主动寻找失包人,物归原主,却等待酬金,请求法院驳回李某0的诉讼请求。王某3表示,本人仅替李某0保管公文包,不要求酬金。原审法院认为,李某0在影院内拾到的内装面值80余万元的汽车提货单、附加费本等物品的公文包,确属被告李某2所在单位的财物,系被告朱某1遗失的。根据包内所装提货单及其它物品线索,均可找到遗失人或财物所属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李某0应将拾得的遗失物归还原主。但是,李某0不主动与失主联系,反而在家等待“寻包启示”中许诺的并非真实意思表示的酬金,依照《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应属无效。对李某0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据此,该院于1994年6月16日判决:驳回李某0的诉讼请求。本案诉讼费625元由李某0负担。......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有导致网站部分功能不可用,建议升级更换浏览器访问。 升级浏览器